乐器和音乐器材有区别么
没有区别,是一个意思。
音乐器材分类:
中国乐器:(1) 吹奏乐器:如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等。 (2) 弹拨乐器:如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等。 (3) 打击乐器:如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等。 (4) 拉弦乐器:如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等。
西洋乐器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
区别还是有的,音乐器材包括乐器,乐器是个体,音乐器材是统称,就好像你说: 请把我的小提琴拿来。但如果说:请把我的音乐器材拿来。
是不是前者更适合。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乐器指具体的一件东西,如一台钢琴,音乐器材是乐器的分类,如拨弦乐器
话筒 音箱 线材等不适乐器但属于音乐器材
没有吧,一个是简称,看看乐器行业网站神州乐器网吧。
夏商西周乐器简介
中国音乐最早可追溯到9000年前。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至7700年,距今约7000年,各地出现了骨哨、原始陶埙。
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可见远古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先民对农业、畜牧业以及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吕氏春秋》记涂山氏之女《候人歌》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传说伏羲、神农作琴瑟。伏羲作琴瑟,大抵出于草创,未能完善,传至神农时,神农又加于研究,于是琴瑟之制,始渐如后世之制。又有伶伦制音律、作歌舞,仰延制乐谱,大容作乐,黄帝制笙竽,夔作鼓,伶伦、荣将铸钟等传说。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以主要制作材质或发声体的材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称“八音”,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包括编钟、特钟、铙,编钟、磬这的音响清脆明亮,被称为“金石之声”,是当时官方认可的“最高雅的声音”。
石:包括编磬、特磬。
土:包括埙。
革:包括鼓。
丝:包括古琴、古瑟,现在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木:包括恰。
匏:包括笙、竽。
竹:包括箫、笛、管、篪。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用于宫廷或宗教。
中国早在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有乐器出现。有关音乐在中国的起始,文献记载众说纷纭。《吕氏春秋・古乐篇》和《尚书・益稷》记载帝喾、帝舜时期便已经有多种乐器,其中一些乐器的名称古书语焉不详。《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传说夏后启乘龙做客天宫,从天帝那里偷取《九歌》、《九招》、《九辨》自己享用,于是人间有了歌乐。《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大禹在东南巡视时遇到涂山氏之女,涂山氏作“候人兮猗”歌一首,这是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情歌,一说是汉代的南音之始。《周礼・大司乐》记载夏人为歌颂大禹治水的功劳,表演《大夏》,泛作祭祀山川的乐舞,直到战国时期还被鲁国当作宫廷舞乐演出。《礼记・祭统》记载“八佾以舞夏”,八人为一佾,八佾是六十四人组成的纵横相等的表演方队,按照周代的礼法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用如此大型的方队,可见《大夏》等级之高。夏时期的乐器以骨、木、石、革、陶制作,种类包括摇响器、响球、笛、哨、鼓、磬、钟、铃、埙、号角等。相对周边的考古文化,二里头文化出土的乐器颇为匮乏。1960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层出土一件灰陶埙,空心,橄榄形,顶部有一小吹口,腰中部一侧有直径0.4厘米的音孔,据测试可发出音分为40和47的a♯、c二音。又发现长55.5厘米、高28.5厘米、厚4.8厘米的石磬,其造型已接近商周时期的青铜礼磬。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乐舞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遂有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遂有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酋长以乐舞祭祀天、祖先,同时又以乐舞获得感官的享受,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传说夏代有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有木腔蟒皮鼓、石磐、双鸟饕餮纹铜鼓、编钟、编铙。
公元前5000余年的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2音孔发展到5音孔,可发出12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音阶至少在商、殷时期出现。
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完备的礼乐制度,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左‧隐五年》传考仲子之公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另服虔《左传解谊》:“天子八八,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
具代表性的舞乐有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合称“六代乐舞”。
周代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此保留了大量民歌,经孔子删订,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500多年的入乐诗歌共305篇。《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
《诗经》成书前后,屈原所编写的《九歌》将原为楚国民间祭神时的演唱和表演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
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里8种124件乐器,包括重要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磬等,提供大量当时宫廷音乐的资料,包括乐器制式、演奏编制、十二律的理论、五声音阶音名、旋宫法等。
《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所生产的自然律能发出自然泛音,它为频率的倍数关系,因此听起来是和谐的声音,但会造成“黄钟不能还原”,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后由朱载址⒚鞯摹笆骄伞苯饩觥
编钟是商周时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