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cd有什么价值?

151 2024-04-18 17:13

一、玻璃cd有什么价值?

玻璃CD是以玻璃为基材,

进行刻录的特别材料的CD碟片,一般用于首版,纪念版,白金版,或是超白金版CD唱片而制作的,

所以奇货可居,价格自然贵了。

CD作为音乐作品最传统的载体,它的包装设计始终是构成专辑整体概念的重要部分。

它属于音乐实物载体,更具有收藏纪念价值,所以比数字专要贵。

二、cd有没有收藏价值?

从收藏角度来看,CD是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原因如下:

1、限量发行:某些CD仅在特定时间或地区发行,数量有限。这使得CD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此在收藏市场上更有价值。

2、音乐品质:一些CD由于制作精良、音乐质量高,成为了音乐爱好者眼中的珍品。这些CD的收藏价值体现在其音乐品质本身,而非外观或制作特色。

3、艺术价值:CD的封面设计、艺术指导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某些艺术家的首张专辑封面设计可能成为后来艺术品市场上的热门收藏品。

4、历史价值:一些CD代表了某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文化背景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例如,某些二战时期的音乐CD可能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受到追捧。

三、大型CD光盘有没有收藏价值?

大型CD光盘,真品有收藏价值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四、引进版cd有收藏价值吗?

没有!cd的收藏价值并不是看它的来源,而是根据它的版本和出版量。

五、从现在开始收藏正版CD还有意义和价值么?

顺便打个广告,闲鱼搜用户subpop

按个人接触CD的顺序展开:打口、版本、版次、养护、正版鉴别、购买须知等等。

打口

左打口,右扎眼

个人听CD是从02年开始,之前97~02基本都是磁带。当时我已经来到沈阳读鲁美附中,沈阳整体的货品比我老家大庆要好一些,品种会多不少,各类尖货也能遇到一部分。沈阳那几年有名的店有:鲁美斜对过的“音乐传说”,工业大学旁边的老孙和他隔壁的一个老娘们(最早的日版就是在她家遇到),十三纬路的守望者,怀远门蓝梦的老杜头,北行那边也有一家。沈阳总体打口大路货15元一张,尖货/原盘30~40,极个别50以上.

03年10月来北京考美院,那时北京打口市场已经被整顿,最早的北京打口贩子崔忠鹏自己成立“口袋音乐”,发行同名杂志,也出正版唱片,制作工艺谈不上精致。当时新街口徐悲鸿美术馆(现在拆了,变成了商场)斜对过的一家音像店,名字忘了,走到最里面有间小屋既卖打口也卖原盘,他家原盘都是美国订货,是我见到的最早的国外原盘直输,价格不菲,一般100~140之间,少数极端金属大牌200元——是的,03年就有不少200元的盘!让我一苦逼高中生望洋兴叹。和平街北口有一家,货也不错。清华西门往北走的小村子里有一个“白糖罐”,店主老羊,最早国内外实验色彩的音乐他这里都有卖,后来白糖罐搬到798常青画廊后面,价格几乎翻了一倍。麦子店女人街七彩大世界二楼,最早有好几家卖打口。01年8月我和朋友来北京外,那时五道口文化市场刚刚拆迁,崔忠鹏的店就在附近的一个破平房里面;我们来的时候嚎叫俱乐部已经没了,live house“开心乐园”还是在铁路附近,门口一堆鸡冠头铆钉夹克的朋克大哥对我们高一学生来说很吓人,但其实都是很好的人,我们在那里第一次听了暗夜公爵、声音碎片。海淀图书城昊海楼以前也有几家,不便宜,老板还说话难听。师范大学南门的写字楼二楼,也有一家,03年我在那里买到了tortoise的一张经典。798北京公社画廊门口的三轮车摊位至今还在,价格是淘宝价的2倍。那时北京打口普遍比沈阳贵5元左右,但是北京有好多没有盒子、塑料袋包装的简装原盘,仔细挑挑也有还不错的,一般5~10元一张。还有很多小店不能逐一而足。

个人没有留下照片,上述的店基本都没有拍照。

那个年代打口扎眼为主,市面已经有口原、眼原了,只是数量不多。打口就是销毁一批卖不出去的盘/磁带,根据价值规律维持商品价格,和初中课本学的资本家牛奶卖不出去、宁可倒掉,是一个道理。主要销毁方法有锯口(打口),气钉枪扎眼,化学方式等等。口原、眼原最早是销毁过程中的漏网之鱼,后来出现了大批未经销毁的盘。流入中国基本以海关走私为主,所以以上种种形式统称为海关碟。和磁带一样,最早都是以优质塑料原料的方式进口,后来发现其中的巨大利润后,出现了专门针对国外音乐的进口/走私。18年后,因为逐渐开始的贸易战,国内禁止走私海关碟了,我们又是一个限制引进国外音乐的国度(主要是歌词不能过审),僧多粥少也导致音乐收藏市场价格波动。

打口盘总的来说,读取过程中会伤机器,我第一个CD机05年的时候就不能用了,一共也就用了三年,这也是为什么口盘比较便宜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有个口子“不好看”。具体原理不得而知,还请专业人士指点。

而且打口/口原这一类海关碟,一般品相都不好,不是盒子坏了,就是划痕明显、歌纸破损,所以老一代乐迷对品相不是特别在意。就我近年闲鱼卖碟/出售收藏的经验,90后、00后新一代乐迷普遍很在意品相,这在我们这个以海关碟为主国度就比较尴尬。

在此附上我个人卖收藏的品相描述原则

关于品相描述:

未拆封:就是字面意思,全新一手

未拆封

完美:已经拆封,歌纸非常新,盘面肉眼看不到任何瑕疵

98新以上/收藏级品相:歌纸非常新,盘面有一两个一毫米长的碎痕

98新以上

98新:歌纸略有使用感,但完整没有变形,盘面有3个左右两毫米以内的碎痕

95新:歌纸有使用感,但完整没有变形,盘面有一两道2厘米以内的淡痕

9新:歌纸有使用感,但完整没有变形,盘面有4.5个2厘米以内的淡痕

85新:歌纸有使用感,但完整没有变形,或许略有折痕,盘面有大大小小十条以内的淡痕

85新

8新:歌纸有使用感,可能有折痕或是污渍,但也完整可以正常翻开,盘面有大大小小15条左右的淡痕。

8新以下:本店认为没有收藏价值,会拆掉盒子,连同歌纸一起作为赠品随机赠送,或以极低价格出手

重要:以上所有成色如图所示,同时我这不卖假盘;因为在完美控眼中任何品相都是垃圾,为避免纠纷,自定义成色垃圾,并且完美控不交易;盘品和纸品将会重点检查(包括digipak纸盒);我不会特意检查塑料盒子(除非盒子不能正常使用),盒子有裂痕的话,请您淘宝自行购买保养盒;单张不包邮,发货前品相检查,拍下并付款后,如果我按经验判断品相存在争议的可能性,会给您拍照或视频,如果想终止交易请此时提出;毫无争议的品相(尤其98新以上),请不要提出拍照或视频的要求,互相体谅一下,感谢;一旦发货后不接受退货、不接受到手刀,如遇回复稍慢请见谅。

很多时候不会仔细查划痕条数,基本都是个人根据盘面情况和经验去给个评级,就我个人来说,自认品相描述比较保守,且8新以上的盘,播放起来都绝对没有问题。另外,很多划痕很淡,肉眼可见却照片拍不出来,有些就算用极强光线的灯,也拍不出来(我画画用的灯)。网购时只能拍视频确认,我一般都会给碟友拍视频。

实际上,CD这东西没有那么娇气,94年以后陆续上市了支持预读取的CD机,就是说有点划痕也没关系。94年以前的机器不行,有点划痕就读不了/或者卡顿、跳音。但不支持预读取的老机器普遍认为音色更好,因为预读取会损失掉微量音质。我手上有张盘,划得已经很烂了,但放入可以预读取的机器中,依然可以完整播放、没有跳音。很多年轻一辈的乐迷没有这个经验,其实大可不必紧张,只要每条划痕都不深,就完全没问题。所以说,老一辈乐迷对品相一般都不会很苛刻。

哪怕这样,也完整播放、没有跳音

版本

版本价值方面,从高到低的顺位是:日版首版、日版再版 -- 89年以前的西德版 -- 德版、奥斯陆版、美版 -- 欧版 -- 澳洲版 -- 台版(假货多)、港版(假货多)、南韩版 -- 拉丁美洲版、东南亚版 -- 大陆版。

日版:8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年代,强大的购买力和认真细致的性格,催生出品质精良的日版。完整配件的日版一般包括侧标、英文歌词、日文歌词/解说、盘、底纸,少数日版还包括纸盒套、回访函、贴纸、优惠券、海报等等。而且日本人从一开始就有版本收藏意识,日版的首版大多比较特别,体现在装帧包装、侧标板式、盘面印刷、日文解说等等各个小细节。品相好、配件齐全的日版,大路货一般40~80元不等,少见/尖货的一般80~180,又尖/又少见/喜欢的人还多的,最高可以卖到240以上,我前阵子就240卖出了自己品相最好的头脑police-1。特别尖的一般300以上到600左右,比如Pink Floyd的日首wish you were here,一般在400~500左右,二版粉标也能卖到300左右/以上。

日版首版88年32·cp系列,一个纸盒套,两个歌词本,侧标在纸盒套上。

“尖货“源于北京话,”尖儿“大多数情况下指非常好听、非常牛逼,某些语境下也指代非常少见。

侧标:早些年,大家普遍对侧标不是很在意,我当时基本买回来就把侧标扔了。后来随着收藏意识的提升,侧标被看作日版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觉得侧标不方便保存,其实有两种办法:1,和歌词本放在一起,2,早期“角丸带”侧标一般比较大,放到盒底比较方便。最好不要包在盒子侧面装入塑料袋,这种方式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压痕。

上,和歌词本放在一起,下,早期“角丸带”侧标一般比较大,放到盒底比较方便
最好不要包在盒子侧面装入塑料袋,这种方式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压痕。

除了日版以外,其他国家版本基本都没有侧标和当地语言解说,最多是有个纸盒套或是贴纸。老规格(92年以前)很多盘是八爪盘心的托盘。

八爪盘心

西德版:是那个年代欧洲最高质量的压盘工艺,金属熏镀层光亮,印刷也比较好,尤其古典音乐方面在当时无出其右。西德版大路货一般40~80元不等,少见/尖货的一般80~160,又尖/又少见/喜欢的人还多的,最高可以卖到240左右,敲击金属“德三敲”的德首(kreator\sodom\destruction)一般300左右/以上。整体价格区间和日版差不多。

西德版银圈

德版/奥斯陆版:这两个国家在神圣罗马帝国时候是一个国家,文化民俗也有相近之处。进入90年代开始了音乐制品大量消费年代,CD不再是昂贵物品,德版品控有所下降,奥斯陆版又有所提升,90年代初期他们工艺水准相近。大路货一般30~80元不等,少见/尖货的一般80~140,又尖/又少见/喜欢的人还多的,最高可以卖到200左右,

奥斯陆压盘

美版:整体还是不错了,实际上美版工艺水平不算低,尤其压盘质量稳定。80年代的美版封面的平面设计比较大气,字体粗大,构图也计较讲究。总的来说美版不太注意细节,可能和美国人性格有关。大路货一般20~80元不等,少见/尖货的一般80~140,又尖/又少见/喜欢的人还多的,最高可以卖到160~200左右,8、90年代的老敲击金属/极端金属,发行量很小,喜欢的人又多,300~500都有不少,但这种一般在国外更贵,discogs上200美金左右比比皆是,国内反倒还算便宜。

美首银圈

欧版:压盘工艺不如以上,我手里的80年代英国首版在金属熏镀方面,光泽明显不如日版、德版,当然也不至于如国产某些版本一样、几十年就氧化。欧版大多数是英版、荷兰版、法版,质量中规中矩。进入9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环保意识提升,欧版环保装(DIGIPAK)比较多,因为不再使用塑料外壳,纸质封面日久难免磨损,这种版本一般不太适合保存/收藏,所以环保装在二手交易一般价格会低10%~20%左右。大路货一般20~60元不等,少见/尖货的一般80~140,又尖/又少见/喜欢的人还多的,最高可以卖到160~180左右,欧版总的来说特别尖的不多,英版/荷兰版有时会出一些特别尖的。

英首

以上是摇滚烧友的主流选择。

澳洲版:澳版是个分水岭,因为它足够一般(个别也有工艺好些的),平淡无奇的压盘工艺,拿到手里说不上好也谈不上坏;设计简单的歌词本,简洁到省略各种图片、文字信息,这一切造就了它平凡的命运。所以也有人称澳版为农民版,这对一个农业、畜牧业国家来说,也算是得体的称谓。大路货一般20~40元不等,少见/尖货的一般60~100,又尖/又少见/喜欢的人还多的,最高可以卖到120~140左右,澳版总的来说特别尖的很少。

台版、港版、南韩版:台与港,因为市面上假货多,我基本不收,没什么发言权。之前为了送人买过几张10年以后发行的陈奕迅港版,觉得印刷和设计都挺好的,压盘也还好。零星收过几张敲击是港版,基本上感觉和欧版/美版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能是假货过多,坑了这个版本。南韩版给我的印象和澳版差不多,但压盘(粗糙)和印刷(变色)方面更逊一筹。平时不太关注,无法提供价格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南韩版在80年代经常做一些大唱片公司的外包,品质优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南韩压盘(外包)其实品质是不错的,也受到一些大唱片公司的青睐,但他们国内版本一般乏善可陈。

拉丁美洲版、东南亚版 :总的来说更糙一点,印刷变色更加明显,个人基本不收,没什么发言权。

大陆版:大陆引进的我基本不收,上述的口袋音乐引进的早年还收过几张,因为便宜,04年的时候口袋引进基本40元(新街口的原盘店要120了),目前市面上还能找到,我在独音唱片就看到过,基本60左右。大陆国内音乐正版基本就是那几个厂牌:滚石唱片、魔岩文化、红星唱片、京文唱片、摩登天空,小厂牌有:bedhead、兵马司、嚎叫、死域、等等。老实说制作工艺有越来越好的趋势,尤其是音乐人独立发行的,平面设计和压盘/磁带录制方面,一看就非常用心。20年前的工艺真是……都谈不上一般,而且对IFPI防伪码的执行过程非常马虎,给鉴定工作带来一定麻烦。据说90年代“深飞压盘”(深圳市深飞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品质优秀,目前市面价格很多1000左右,个人以国外版本为主,没收过深飞,没什么发言权。

唱片公司相关信息看这篇文章吧,本文不赘述了。

世界各大唱片公司及其主要品牌介绍

版次

首先看一下录音与播放技术的大概历史,以下背景知识源自网络:

1948年美國哥倫比亞公司開始大批量生產33又1/3轉/分的新一代的密紋唱片(Microgroove)。而RCA也推出自己的另一套系統—45轉的EP(Extended Play)與之抗衡。

1954年Audiosphere發行第一捲商業性的立體聲錄音帶,音響世界正式進入立體聲時代,並間接推動了立體聲唱片的發展。於是同年Decca唱片公司於五月份正式錄製第一張立體聲(stereo)錄音唱片,由Ansermet指揮Suisse Romande Orchestra演奏Rimsky-Korsakov的Antar。在夏天,第一次以立體聲技術在Rome錄製整部歌劇,包括Verdi’s La traviata, Otello, Puccini’s Manon Lescaut,都由Tebaldi擔任女主角。

1958年立體聲錄音唱片開始正式發行,由英國的Pye Records於四月份開始發行,Beethoven’s Symphonies Nos. 1 and 8 with Barbirolli and the Halle Orchestra。接著在10月份,EMI與Decca也加入。Decca開始錄製Wagner的Ring (到1965才完成)。另外這年較特別的製作還包括了Britten親自指揮自己的Peter Grimes (Pears演唱),這是第一個英國作曲家歌劇作品的立體聲錄音。

1964年 Philips北美分公司Norelco在Berlin International Audio Fair推出攜帶錄音機,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卡式錄音機,唱片的黃金年代漸漸流逝。

1976年在美国,Thomas Stockham利用Soundstream的录音器材在Santafe Opera录制了首支16-bit的PCM录音。1978年,Telarc更利用一套较为进步的Sounsstream系统录制了许多经典的录音。同时,3M公司和BBC合作研发一套多声道录音设备。第一张全数字录音的专辑是Ry Cooder在1979年发行的"Bop 'Til You Drop"。1978年时有一个紧急的项目,英国唱片公司迪卡唱片公司研发了自己的双轨数字录音设备,迪卡于1979年在欧洲发行了第一支录音。

SonyDigital Audio Stationary HeadMitsubishiProDigi技术帮助之下,数字式录音在80年代迅速的成为主流。

1982年,Sony和Philips引进了CD,使得数字音频获得消费者的青睐。Sony发行的CD上的第一张专辑,即Billy Joel的52nd Street

1983年:CD播放器和光盘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上市。

最早从60年代开始,录音技术普遍采用磁带母带进行录制,再通过复制母带、进一步转到LP黑胶唱片/卡式磁带上去。但是母带录音有个问题,就是在剪辑过程中随着每次录音片段的翻录都会有音质的极其微小的下降,并且在后期大量复制生产发行的过程中,音质还是继续有微小的损失。所以再版发行的唱片,理论上来说都会有音质的细微损失。后来70年代末出现了数字录音,这给录音师提供了极大方便,因为录音师可以自由的实现剪辑、缩混,而不用担心录音品质的下降,录音师们的热泪欢迎,让数字录音技术基本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得到普及。

这就导致在唱片版本问题上诞生了一个说法,老实说我个人也不确信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但拥护这个说法的老哥真的很多,那就是:版本越老越好。因为版本越老,就能克服母带的音质损失、最大限度的接近原初母带的音质,尤其在数字录音技术普及以前的音乐产品中。大概在94~98年左右,开展了一系列对于7、80年代经典音乐的重新缩混,就是Remaster版本,这时的重混是按照90年代人们的听觉习惯/趣味来制作的,这些重新缩混的版本在其后的年代也有制作和发行。所以也有个说法是,想听“原汁原味”,依然要找老版本。最后有一点是现实可见的,我本人也比较认同,就是04~08年出现MP3及其数字音乐的普及以后,产生了对唱片行业巨大冲击——人们普遍接受更便宜的、免费下载MP3,于是唱片与CD为了节约成本与其竞争,就越做越粗糙,导致压盘/印刷质量不如从前。不过日本好一些,个人觉得哪怕到现在,压盘工艺都没有多明显的下降,毕竟是全球实体店行业最后的孤岛。以上种种对于收藏来说,都导致了老版本CD价格明显高于新版,更何况对于很多烧友,首版、老版更具有纪念价值的收藏意义。也是源于此,母带的开盘磁带现在基本是天价了。

音质方面,现在的网络数字音乐和CD完全没有可比性,比如一张10首歌的CD,装满存储区需要700MB,就是说平均每首歌都在30MB~60MB之间,而网络数字音乐的高解析度格式一般20MB左右,就是说还是压缩了三分之一,何况这种WMV或者FLAC格式,还是需要每月冲会员的氪金模式才能下载/听到。免费MP3更不用提了,一般4~6MB左右,声音细节丢失很多。网络数字音乐和CD的差别,就我这个设备普通、耳朵一般的人,都能听到明显区别。不过就我卖碟的经验来看,版本版次对一些90后、00后乐迷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我也理解,谁年轻没穷过。除了像我这种听碟怀旧的,PC- FI数字音乐发烧友主流选择是买CD抓轨成WMV格式,存入HI- FI播放器中,再配合高质量头戴耳麦听歌。这种HI- FI播放器一般三五千左右,技术成熟。

索尼HI FI

早期制造、发行的CD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同一张专辑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早期CD版本主要分日本三洋版、日本SONY版、日本天龙版、日本东芝(TO)版、日本三菱版、西德版、法国版、美国版、澳洲版、韩国版、香港本地版几个版。

其中制作、发行年份大致是:1 '三洋版”为86-87年间;

三洋版

2 “SONY版”为85-88年间(分为细圈英文字版、普通版、无星版

索尼版

3 “天龙版”为86-91年间;(天龙版又分为'虚字版'与'普通版')

天龙版

4 “东芝版”为87-92年间;

东芝版

5 “三菱版”为88-90年间(分为内圈有MT版和无MT版)

三菱版

6 “西德版”为86-89年间(主要以银圈版为主)银圈版与普通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光碟的内圈制作不同,银圈版CD的内圈(有些CD连同盘身)都是银色,而普通CD的内圈则是由透明塑胶材料制成,因而又叫做“胶圈版”。大部分歌手在1991年之前所推出的大碟在第一版印制上几乎都发行过银圈版CD,之后才是普通CD、再版CD,所以又称之为“首批银圈版”,生产数量不多、升值速度极快。因为个人印象,1994年之后就没有继续生产过银圈版CD。

西德银圈版

当时很多欧美(包括港台)的CD也开始使用三洋压盘,而所有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地区销售的三洋制品都会打上MANUFACTURED BY SANYO JAPAN,而本土销售的三洋制品CD只有简单唱片编号和生产代码。很多国内的朋友就是为了那一圈“MANUFACTURED BY SANYO JAPAN”而发烧。三洋之后,CD逐渐开始普及,天龙、索尼、JVC都开始有自己的生产线,而三洋在进入90年代后正式停止了CD的压制。

日版mini LP

日版

个人日版比较多,日版的版次,最早80年代基本图片很少,日文歌词和英文歌词在一个歌词本中;后来到了大约91~93年,为了不破坏原版的设计,日文歌词/解说逐渐单独印刷,有8、16等开本折叠的,也有单独装订成册的;90年代末期日版也发行过一阵环保装,估计是不太受市场欢迎,后来就很少见了;2000年开始,日本出了很多单碟/双碟厚盒,有别于欧美版的双碟大厚盒,基本比单碟盒子稍微厚两三毫米,可以装下很厚的歌词本,这时日本的纸品设计/制作越发讲究了;2000年前后还流行过一阵纸套盒;大概05年以后,日版出了很多MINI LP包装的CD,整体看起来就像微型黑胶唱片的包装,这种包装很多是HDCD/HMCD技术压制的盘,据说音质比普通CD更优秀,个人设备普通,耳朵一般,暂时没听出来优秀的地方,不过压盘工艺确实肉眼可见的优秀;日版极个别还有小厚盒,比欧美大厚盒薄几毫米。

单碟厚盒,可以装下厚歌词本
从上到下:普通盒、厚盒、小厚盒、大厚盒

日版价格来说,新碟普遍1800~2400日元,特殊版本的如首版限量版、HMCD高音质版基本都2880日元以上,3000日元以上的基本就是高价版,按日版的作风,他们一般会让你感到高价版物有所值。在日本,他们一般更欢迎本国版(有日文解说/歌词),海外版被称作“输入盘”,在他们那里价值不高。

日版的发行规律:在正式发行前,部分乐人的专辑,日版会先引进过来卖卖看、试试水,这种情况下一般引进美版压盘的原盘与歌词本,日本方面自己再做一个日文侧标和日文解说(部分连侧标都没有),如果广受市场欢迎,他们就会做日版首版、自己压盘发行,这种美国压盘、日文侧标的,一般被称为“直输盘”,有些乐迷也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日版首版;

直输盘,日首美压,银圈

经典/大众音乐一般没有直输盘,因为商业判断肯定是好卖的。日版基本都有标注发行时间,80年代的日版时间格式为“R(或其他字母)·月·日”,也就是说没有标注年份;这时确定是否首版,还是要通过脊码去discogs上面查名单目录。

红圈是脊码,绿圈是唱片公司
80年代日首的日期标注,图中是“0·4·25”

此段落修改于2021/8/27,我自己研究不精,希望不要误导广大碟友,以下是修改后的内容:

首先非常郑重的向各位碟友道歉 ,因为我自己的无知、听信道听途说、也没有仔细考证,就盲目的给日版版本规则下了定义,罪该万死,请大家原谅 。其次,非常感谢Faust_z碟友的提点,要不是他,我就会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经验”与道听途说是宇宙真理。

那么,日版版本的规则究竟如何呢?根据我一晚上的查找,我找到了日本唱片协会发布的规格制度,这份记录了日版CD发行规则的PDF,下载链接我放在最下方。信息很多,我本人还没来及一一消化,留给碟友们自己探寻。

首先,画圈的“再”字不是“再発売盤”的意思,而是“再販価格適用期限”(再次售卖价格适用期限),就是说在标注的期限内,唱片店不能自行降价,直到期限结束唱片店才有降价权。算是对文化产权与音乐工业的一种保护。没有“再”字的,就是不受再次贩售价格保护的盘,和是否是再版没有关系。这说明Discogs这个网站虽然个人觉得有1~2%的信息是错误的,比如你手里的盘各方面都应该是正版,IFPI码对应的厂家也没问题,但D网就是没有收录,不过它上面很多日首信息看来还是正确的。关于F码怎么查,如果有朋友感兴趣,请留言,我会找时间再做一期。

其次,方框里标注的年份就是这个版本的发行年份,有时会有两个年份——另一个在括号里,括号里那个年份就是这张唱片在世界最初第一版的发行年份,括号外的是这个版本在日本的发行年份。

除此之外,PDF中还有L /Y 表示这张唱片是国内音乐还是国外音乐、租赁许可标志、单曲single标志、收录内容写法、甚至还有大家最爱的侧标的规格,和光盘印刷的标准,太丰富了,不能逐一而足。

扯远了,本文还是希望能够帮到对版本问题有困惑的朋友,为热爱音乐的朋友提供促进交流的契机。最后再次向大家道歉 ,原谅我的愚昧、无知、自以为是,我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进一步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另外,再次感谢Faust_z朋友,您的质疑变成了我探索新知的动力。

这篇日本唱片协会的CD出版制度标准PDF,献给大家,希望能够为碟友们丰富收藏道路上的乐趣:

https://www.riaj.or.jp/f/pdf/issue/ris/ris204.pdf

画圈的“再”字

养护

CD一定要装在保养袋中,因为无保护是收藏最大的克星,灰尘会让塑料盘盒/盘面产生很多划痕、室内空气让歌纸受潮变形、抽拉过程中也会让DIGIPAK纸盒磨损。保养袋也不贵,一般某宝8块钱100个。不要放在阳光能直射的地方,纸品会日晒变色。

侧标泛黄部位是日晒变色

如果盘面灰尘很多、或者有饮料溅上去形成的霉斑,就需要洗盘、擦盘。很多人不敢擦盘,怕留下划痕,其实只要方法正确,一般没事的

这里说一下基本洗盘办法。

1,纸品最好不要碰水,会变形或者粘连。

2,买个清洗套装。

专门清洗光盘套装

3,盘不怕水,要先用自来水冲掉灰尘,否则这些灰尘在随后的擦盘过程中会变成划痕。印刷面可以用手掌搓洗,数据面一定要先冲掉灰尘,右手拿稳,然后从盘心向外方向用左手拇指轻轻搓洗。之后用手甩干。

4,找一块吸水的干净厨房布擦干印刷面,然后数据面向上放到清洗套装的盘托上,用套装自带的指套、沿盘心向外方向擦干水(千万不要转圈擦),然后把盘拿起来,用指套擦干印刷面。如果有难擦的污渍,就用清洗套装的清洗剂喷一点上去,反复轻轻擦。

中心向外方向擦,千万别转圈擦

5,把盘盒的托盘擦干净,之后把盘装回去,数据面向下。盘在盘盒里的放置状态是悬空的,仔细看的话数据面和盘托之间有大约一毫米空隙,可以让盘与盘托非接触状态,避免划痕。但如果你把数据面向上来存放CD,数据面和歌词本经常摩擦,肯定会划伤盘面。

仔细看,盘是悬空的,所以一定要数据面朝下放置

6,套上保养袋。有侧标的话把侧标取下来,装入盒中。

今天就说这么多吧。

六、一个女士香水,瓶子是椭圆的,喷口上写着CD~是什么牌子的?

克里斯汀·迪奥(简称CD),一直是炫丽的高级女装和高档香水的代名DIOR词。

他选用高档的华丽、上乘的面料表现出耀眼、光彩夺目的华丽与高雅女装,倍受时装界关注。他继承着法国高级女装的传统,始终保持高级华丽的设计路线,做工精细,迎合上流社会成熟女性的审美品味,象征着法国时装文化的最高精神,迪奥品牌在巴黎地位极高。创始人克里斯汀·迪奥1946年在巴黎创立克里斯汀·迪奥,除了高级时装外还经营香水、皮草、头巾、针织衫、内衣、化妆品、珠宝及鞋等,克里斯汀·迪奥的毒药(Poison)等香水誉满全球。

七、废弃的VCD CD光盘如何处理最有价值?

废弃的光碟想要发挥他最大的价值有三种办法,这也只是思路仅供参考:

1、做成风韵独特的艺术品,百年以后的艺术是无价的。

2、把光碟和你认为世界上最贵的东西一起捆绑销售,我相信捆绑白菜的草绳这个道理您们都明白的。

3、物以稀为贵,把有价值或者特殊意义的光碟收藏保存下来,总有咸鱼翻身的一天。

八、音乐CD光盘,有收藏价值么,以后能贬值么?

收藏CD光盘,最好收藏一些珍藏版,纪念版,或者歌手的首张专辑。

九、想买台cd机啊,索尼ne830,请问有收藏价值吗?谢谢?

做便携式CD机的大厂像索尼或者松下这些,都不做这种产品了,但是现在很多歌手还会出实体的CD唱片,我也是喜欢收藏CD,之前我一直是收藏不怎么听,后面入手了一台巫单曲人生CD机才开始听CD的,音质挺好的,听了这么久我总结出适合听人声和爵士 轻音乐等,所以符合题主想听陈奕迅这些华语歌手,CD机自带两个喇叭像我的房间30多平完全够用,还带耳机插口可以接耳机听,然后带蓝牙功能和锂电池。性价比挺高,外观我特别喜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